三亚概况
三亚(Sanya )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全国最长寿地区(平均寿命80岁)。 三亚市别称鹿城,又被称为“东方夏威夷”,位居中国四大一线旅游城市“三威杭厦”之首,拥有全岛最美丽的海滨风光。
三亚市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
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约37平方公里。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公里,常住人口为
74.19万人,聚居了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之一。
三亚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时成为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现崖州区),对三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序列于中国版图。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
1912年,废直隶州,设崖县。
1949-1950年,为榆亚特区。
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
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
1961年5月改三亚镇。
1962年11月三亚镇和三亚公社合并。
1964年6月恢复三亚镇建制。
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
1984年11月,三亚镇被撤销,筹备成立河东、河西街道办事处。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7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11]
地形
三亚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长258.65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主要港口有三亚
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11]
三亚市区三面环山,北有抱坡岭,东有大会岭、虎豹岭和海拔393米的高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形成环抱之势,山岭
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三亚面临南海,海湾较多,众多海湾各
有佳景。处于市区的大东海、小东海、三亚湾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11]
气候
三亚地处低纬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5.7°C,气温最高月为6月,平均28.7°C;气温最低月为1月,平均21.4°C。全年日照时间253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47.5MM。素有“天然温室”之称。[12]
水文
三亚市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降雨深度604毫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半径深度604毫
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丰水年(P=10%)的年径流量18.2亿立方米,平水年(P=50%)的年径流量10.8亿立方
米,枯水年(P=90%)的年径流量5.8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9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417毫米。[14]
三亚(Sanya )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全国最长寿地区(平均寿命80岁)。 三亚市别称鹿城,又被称为“东方夏威夷”,位居中国四大一线旅游城市“三威杭厦”之首,拥有全岛最美丽的海滨风光。
三亚市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 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约37平方公里。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公里,常住人口为 74.19万人,聚居了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之一。
三亚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时成为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现崖州区),对三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序列于中国版图。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
1912年,废直隶州,设崖县。
1949-1950年,为榆亚特区。
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
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
1961年5月改三亚镇。
1962年11月三亚镇和三亚公社合并。
1964年6月恢复三亚镇建制。
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
1984年11月,三亚镇被撤销,筹备成立河东、河西街道办事处。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7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11]
地形
三亚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长258.65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主要港口有三亚
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11]
三亚市区三面环山,北有抱坡岭,东有大会岭、虎豹岭和海拔393米的高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形成环抱之势,山岭
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三亚面临南海,海湾较多,众多海湾各
有佳景。处于市区的大东海、小东海、三亚湾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11]
气候
三亚地处低纬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5.7°C,气温最高月为6月,平均28.7°C;气温最低月为1月,平均21.4°C。全年日照时间253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47.5MM。素有“天然温室”之称。[12]
水文
三亚市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降雨深度604毫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半径深度604毫
米,半径流系数0.43,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丰水年(P=10%)的年径流量18.2亿立方米,平水年(P=50%)的年径流量10.8亿立方
米,枯水年(P=90%)的年径流量5.8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9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417毫米。[14]